半岛全站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需要人文的滋润。而叙事医学半岛全站,可以将医学人文内化为职业人格,成为医学人文落地生根的有效工具。日前,记者从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叙事医学分会、仁济医院嘉定分院(嘉定区中心医院)主办的2023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叙事医学论坛暨生命健康伦理视野下的叙事医学临床实践研讨班获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是“软实力”“硬支撑”。叙事医学作为医学人文落地的实践工具,为医院文化建设打开了一扇明亮之窗。多年来,仁济医院嘉定分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在立足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持续改善服务质量的同时,高度关注医学人文建设。
3年前,嘉定区中心医院血液科病房收治了一个18岁的大男孩小虎,一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患者。血液内科主任韩秀华仔细看过病历,发现小虎已经是血液科的“老病人”了。在化疗无效的情况下,做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过程也是特别不顺利,没多久又复发了。
“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患者半岛全站,我们通常是为其延长生存时间和减少痛苦,毕竟做过骨髓移植仍然失败,很难再追求长期生存,这是个客观的想法。”韩医生说,小虎比自己的孩子大2岁,由于经常跟小虎的父母交流,从中得知,小虎的父母因为治疗产生了分歧,妈妈举棋不定,不想让孩子再受苦,但是爸爸却坚持要让孩子继续化疗,并期盼着奇迹发生。小虎的爸爸妈妈都非常爱孩子,但爸爸却非常固执半岛全站,夫妻俩的心结始终无法打开。
一天晚上,小虎情况不好,已经呼之不应。听到这个消息,韩秀华赶到医院,因为这是最后一个打开他们夫妻心结的机会半岛全站,使小虎父亲不再固执于是否化疗,也让小虎妈妈不再受到丈夫的指责。
“我告诉他们,男孩最后是因为颅内出血走的,不是因为白细胞太多。但其实我知道,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韩医生说,“我从小虎父亲和母亲的脸上看到了一种释然。时隔数年,我总会在不经意中想起小虎,会觉得心酸,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好好地活着,也希望他的父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不再沉溺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对于死亡,何时才能释然?韩秀华讲的这个故事,正是将医学人文真正落实到临床实践的案例,也是叙事医学架起医患沟通桥梁的一个缩影。
会议当天,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叙事医学分会正式成立。分会主任委员、嘉定区中心医院原党委书记张燕华分享了嘉定区中心医院以叙事伦理查房推动叙事医学落地的实践探索,展示了叙事伦理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和取得的成果。
2012年起,嘉定区中心医院开展伦理查房,将医学伦理实践从注重科研伦理拓展到临床伦理。随着国内叙事医学的兴起,2018年起,医院开展叙事伦理查房,将叙事医学融入伦理查房,同时通过邀请专家培训、举办叙事医学平行病历征文和案例分享交流活动等,传播叙事医学理念,培养医务人员的叙事素养,提升医务人员关注、倾听、共情和反思的叙事能力。
随着叙事医学在院落地开花,嘉定区中心医院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积极推进叙事护理在院全面开展,并成立叙事医学推进委员会,制定医院叙事医学推进方案,从管理层面对叙事医学人文培训、临床应用、文章投稿和比赛等方面进行落实细化,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患共同决策,将医学人文真正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在叙事医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嘉话·叙事”文化品牌,让医疗服务更有深度与温度,让患者更有尊严,让医者更有价值半岛全站,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建设。同时也逐渐在医联体单位进行普及推广,在示范带动医疗机构叙事医学的实践应用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仁济医院副院长、嘉定区中心医院院长戴慧莉表示,希望通过论坛搭建起多方位、多维度、多视角的叙事分享、交流、学习平台,使叙事医学理念快速渗透、扎根更多医疗机构,叙事医学实践能普遍融入医疗机构日常医疗实践中,携手共创“大健康和大卫生”语境下的叙事医学硕果,更好地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叙事医学分会陈德芝名誉主委分享了上海的叙事医学实践探索与思考。作为该领域的资深专家,报告凝聚了为叙事医学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