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在我国,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患病率逐年增加,除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及重复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外,70%以上孤独症儿童存在共病,包括胃肠道症状便秘、腹泻、腹痛、睡眠紊乱和免疫功能障碍等。日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成功为一名五岁孤独症患儿开展了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亮亮(化名)今年五岁半,自两岁被确诊患有孤独症后,一直接受语言和行为等康复治疗。目前,亮亮孤独症核心症状有所改善,但存在便秘、排便困难、无法自主完成排便过程等问题半岛全站,需等到弄脏裤子才被发现半岛全站,令父母既心疼又揪心。
今年年初,亮亮在安医大二附院消化内科接受了肠道菌群移植治疗,经过3个月的随访,其排便问题得到了明显改观,在没有家长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独自到卫生间完成排便,生活自理能力大为进步。“孩子过去睡眠质量不佳,很容易受外界干扰而惊醒。”亮亮母亲介绍,接受菌群治疗后,亮亮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深度也有了很大改善,可以一觉睡到天亮。
“人体存在肠道和大脑之间相互影响的肠-脑轴机制。”安医大二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方海明介绍,肠道菌群的改变可通过益生菌、代谢产物、神经递质等影响神经发育与脑功能,包括睡眠质量的改善等。
目前,亮亮在接受孤独症康复治疗的同时,仍在该院消化内科进行肠道微生态治疗,医生正密切观察菌群移植对患儿核心症状的改善作用。
“国内外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接受菌群移植治疗,患者行为学方面的核心症状及胃肠道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患儿肠道菌群发生了有益性改变,并且在停止菌群移植干预后,这种有益改变仍然存在。”方海明介绍半岛全站,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和精神疾病发病机理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建健康的肠道菌群已成为治疗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新策略。
据悉,安医大二附院消化内科于2015年获准开展肠道菌群移植新技术,成功开展了安徽省首例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技术。目前,常规开展菌群移植治疗艰难梭杆菌感染(伪膜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帕金森合并便秘半岛全站、放射性肠炎及孤独症等疾病,相关研究成果被中国及亚太半岛全站、欧美权威指南或专家共识采纳及引用。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