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生命形态由基因定义,遗传密码决定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定义了眼睛的颜色、形状和功能,这是生命的中心法则。
人们认识到此规律,马上信心十足,以为把握了生命真谛,问题的解决从此走上快车道半岛全站,所以,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当时被寄予厚望。
事实证明这期待有些乐观,基因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后基因时代并没有带来新药开发的突飞猛进,依靠基因预测疾病也充满困惑:有些疾病可根据基因作出危险性预测,但只是若有若无的可能性,危险在何等条件下会变成现实,应当采取何等预防措施,相关知识严重不足。
基因是基础存在,它相对最稳定,否则生命没法存在。基因会转录成RNA代码,再翻译成蛋白质,这个过程就有大量“噪声”,这些往往取决于生命的状态;形成的蛋白质也要经过各种修饰才发挥作用,这个过程也是生命环境决定的;然后,蛋白质会参与脂类、糖类等生命物质的活动,就更体现着生命的意图。
可以这样理解,基因提供了演出的平台,具体如何动作,需要生命的各种组分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生命时段,结合当时的内外环境影响半岛全站,因时因地发挥。
以基因为核心,以自然界为外围,生命呈现不断过渡的状态,基因最稳定,蛋白质的生成和运行次之,糖类脂类和其他各种小分子更次之,消化道尿道体表的各种微生物最不稳定,受外界的影响最大。之所以这样,是在保持生命特征的同时,尽量吻合环境,以获得最大生存可能。
这是生命的高妙之处,基因不会控制一切,它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生命体根据动态因素进行调整,至于哪些需要控制,哪些该放开,则经由亿万年的进化确定。总之,能发展到当下的生命经过仔细的,做到了最优化。
我们想象车轮,它就是类似机制,轮毂非常坚硬,要是直接接触地面,就会很快毁损,这时候就要求轮胎来加以缓冲。基因代码所能控制的那套体系就类似轮毂,跟随环境的那套体系就类似轮胎。
越是底层的生命存在,越受到基因的控制,越是静态,越体现物质特性。越往上,越是动态的,越体现生命特性,映照环境和其他动态因素。
西医集中于实验室探索,追求生命的静态成分,比如关心基因组半岛全站、蛋白质组、表观遗传组,这些都是生命在物质层面的表现;强调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要求现象能够复现,这都是排除动态影响,制造可控的局面;基于基因预测疾病也是特殊的静态思路。
想象一棵树半岛全站,树根最稳定半岛全站,树干次之,树枝再次之,到树叶,就很容易受到周遭影响,微风刮过都会引起改变。我们要研究这棵树,可立足于其内部的支撑结构,越是静态的存在,越能正确认识;也可着眼于整体,基于风吹雨打等加以理解。生命之树也是这样,可使用两种研究方法。
研究树相对简单,人们能兼顾内在外在;生命之树就非常复杂,一种医学体系只能顾及一端,比如,西医也在整体地观察,但基础是物质研究,对应作用于细节的西药,缺乏针对生命体的干预手段,相关理解非常有限,整体观察愈发成为辅助性的存在。
西医很多时候有效,但我们要有所警觉,不武断它有效于所有医学任务。我们还应认识到生命的动态特性,比如历史堆积导致的个性差异、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表现的变化,并努力探索相应的解决途径,就能做到最好。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