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6月14日,“医路共创,博览未来——第二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来自校内外300余名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师生代表出席。围绕“医学博物馆的内在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主题,通过多方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形势下医学博物馆建设意义与发展规划,把握现状,展望未来,持续推动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事业发展。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此次论坛大会主席韩启德院士,韩济生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王松灵院士,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辛旗,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叶依谦,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教授张藜出席主论坛半岛全站。主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主持。
韩启德向大会致辞,他结合对医学史的深刻理解,指出医学博物馆的重要作用,并为医学博物馆建设指明方向。他提到,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是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大型现代医学博物馆依然稀缺。在这方面,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是优秀的实践先例。
他指出,现代医学博物馆建设应从专科走向综合,从医学人员走向普通公众,从传统走向数字。最后,韩启德重申了“自下而上、水到渠成,多点启动、形成合力,定期交流、合作共赢,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的指导方针。
乔杰在致辞中强调,医学博物馆作为医学和人文交汇的重要平台,应传承医学文化,普及医学知识半岛全站,弘扬医学的厚道精神,促进医学的整体发展。希望此次论坛通过跨学科联合,进一步挖掘医学博物馆的内在生命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半岛全站,并为推动现代医学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辛旗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医学博物馆的建设能够擘画出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中华传统医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能够以运营博物馆的专业素养,全面提升中华传统医学的影响力,为人类的健康与文明的演进作出贡献。
王松灵以《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创建实践与体会》为题作主旨报告半岛全站。为现代医学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叶依谦以《医学博物馆》为题,从建筑学的角度介绍了博物馆所承担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功能,并指出了博物馆服务对象从研究人员、专家到逐渐面向公众的趋势。
张藜作《十五载:从采集工程到科学家博物馆》主旨报告,分享了作为科学史研究者参与记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心路历程和感悟,强调这项工作不仅是记录科学家的学术和成长经历,更是抢救和保存共和国历史上重要的科学资料。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分论坛、解剖分论坛——“中国解剖百廿印象”和医学史分论坛——“医学史与博物馆文化”半岛全站,分论坛中,就“博物馆文物收集与研究”、“挖掘和讲好博物馆的文化故事”、“联盟如何发挥纽带作用推动医学博物馆建设”等议题开展了圆桌讨论,并举办了第二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颁奖仪式和获奖作品分享会。
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医学部档案馆、海南心路医路医学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承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文章精要 复旦大学邱锡鹏教授团队: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