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2023年已经落幕。回望旧年,2023注定是一个值得被所有人铭记的年份。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完善的成果,目睹了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覆盖的壮举。这一年发生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事件,终究会被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此,《医学科学报》编辑部从时事政策、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三个维度,按时间顺序遴选了医疗健康领域十大事件,以飨读者。让我们携起手来,许下健康之约,共赴春天。
2023年5月30日半岛全站,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生育力保护与保存专业委员会共同起草的国际首部《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在京发布。该团体标准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有望推动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在全国更多地区落地,从而满足女童患者和育龄期女性患者保护生育力和卵巢内分泌功能的需求。
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至少约有100万儿童和育龄女性因放化疗导致生育能力丧失。多项国内外研究显示,卵巢功能提早衰退导致老龄化明显提早,各种慢性病可提前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发生,早死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因此,生育力保护已成为国内外生殖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被认为是生育力与卵巢功能保护最有前景的一项新技术,但在国内起步较晚,业界和公众对该技术的认知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为了更好地规范医疗机构开展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历经一年多的多学科专家研讨、论证、完善才正式发布半岛全站。据悉,该标准为国际首次制定。
2023年9月20日,根据《罕见病目录制订工作程序》,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收录86种罕见病。目前,我国共有207种罕见病纳入目录。
记者了解到,《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收录的罕见病共涉及17个学科,包括血液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儿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
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说,《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出台,为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维护罕见病患者健康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对于未来罕见病诊疗保障事业的推动半岛全站,提升罕见病诊疗能力、促进药物可及、健全患者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让更多罕见病患者看到希望。
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介绍,《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医生对罕见病的认知,后续将通过诊疗指南等进一步提升临床医生罕见病诊疗能力,推动罕见病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让更多罕见病被早发现、早诊断,更好呵护罕见病患者的健康。
2023年10月2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考里科(Katalin Karik)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韦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针对新冠感染的有效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开发成为可能。
评奖委员会说,两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对mRNA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对于在新冠疫情期间开发有效的mRNA疫苗至关重要。在现代人类健康面临威胁时,获奖者的研究以前所未有的疫苗开发速度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病毒基因片段相对应的mRNA可以让机体细胞生成病毒的蛋白,从而激发免疫反应,因而也可以作为疫苗候选,但细胞外生产的mRNA依然不稳定且传递效果差。
两位获奖者研究发现,只要对细胞外生产的mRNA进行核苷酸碱基修饰,就可以让机体将外源mRNA“识别”为自身的mRNA,递送后既能减少炎症反应,又能增加蛋白质产量。这一成果消除了mRNA临床应用道路上的关键障碍,mRNA疫苗的灵活性和开发速度为其他传染病疫苗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2023年12月15日,国务院公布《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2007年,国务院就曾颁布《人体条例》,对规范和促进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隔16年,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对《人体条例》进行了修订。
“此次修订,全面完善了器官捐献和移植制度,标志着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表示,《条例》的出台半岛全站,是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脏移植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郑树森指出半岛全站,《条例》通过法规形式固化发展成果,将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资质管理。一方面,在医疗机构从事的准入条件中提出明确的质量管理要求,要求医疗机构“有完善的人体质量管理和控制等制度”;另一方面,要求卫生健康部门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动态评估医疗机构,建立退出机制。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