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从1到10的迈进,更多需要突破“卡脖子”难题,需要集中资源力量,减少行业内低端、同质化竞争,发挥合力,协同作战。
果敢、胆子大,吃苦耐劳、敢闯敢拼。近期,电视剧《繁花》热播,剧中刻画的一群来自浙江的商人令人印象深刻。而现实生活中,一代代浙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不断诠释和丰富着浙商精神。
王瑶法,浙江诸暨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早年靠开水泥厂起家,后来做建材生意至今。2011年,彼时在家乡慈溪开民营医院的妻子潘华素邂逅了一个16人的国外医疗设备研发团队,于是潘华素决定和丈夫再次创业,专攻尖端医疗设备制造。从此,王瑶法有了一个新身份—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传统建筑行业跨越到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王瑶法和妻子投入了全部积蓄和精力,10多年积累,明峰医疗成功研发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CT、PET/CT),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技术空白,而且产品性能和图像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早年,身为明峰民营医院院长、内科大夫的潘华素,在查房时痛心地看到,住院处的患者大多是中晚期肿瘤患者,很多肿瘤患者发现病变时为时已晚,花再多的钱也无法把病治好。“然而,有一个好设备能够早期发现肿瘤,它就是PET/CT。”
199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安装了第一台PET/CT。之后20余年里,其核心技术始终被称为“GPS”(GE、Philips、Siemens)的国外三大企业垄断。
彼时,在接近14亿人口的中国,只有300多台PET/CT,而在浙江,只有大约5台。不仅数量少,每次PET/CT的检查费用高达7500~10000元。“利用仪器检查一次,对普通百姓来说就像买奢侈品一样。”
潘华素想:“如果中国也能有自己研发的设备,能够降低检查费用,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帮助更多人在早期就发现肿瘤,尽早介入治疗半岛全站,那该多好!”
2010年,机会来临。当时,美国领先的CT机制造商FMI遇到资金难题,王瑶法、潘华素夫妇看准时机,最终明峰投资1800万美元收购了FMI,全盘接收了这家有30多年CT制造经验和雄厚研发力量的医疗设备制造企业。
王瑶法夫妇面临的第一件事:组团队,搞研发。要想实现技术突破,谈何容易?“一台CT,零部件多达10万余个,涉及专利4万多件,单台售价动辄上千万元,制造难度堪比造飞机。而最为关键的核心探测器就像飞机中的发动机,考验的是芯片技术,更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王瑶法说。
为了研发出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模组半岛全站,王瑶法夫妇面向全球“招兵买马”。当时就职于通用电气医疗的CT探测器与材料领域专家江浩川,通过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回国发展,于2013年正式加入明峰医疗,出任公司总裁,主攻探测器研发与产业化。
为了打破垄断,明峰团队走上了从0到1的漫漫长路。“投入大、时间长、见效慢、风险大,人才队伍难组合。”江浩川这样评价高端医疗设备行业。
刚开始的几年,明峰医疗根本没有营业额,全是纯投入。每月研发经费就要四五百万元,研发人员工资也要五六百万元。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王瑶法夫妇从未想过放弃半岛全站。
正是夫妇俩这种“不管多难,一定要做下去”的韧劲,给了江浩川“一定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信心和动力。2015年,同样通过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归国的德国医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伟加入明峰。作为研发骨干成员,单陈伟手下就带领了两名博士后、4名博士。
研发就是生命,就是造血。从招兵买马到组建核心团队,再到一步步发展壮大,近10年时间明峰在医疗设备研发上的投入超过16亿元。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技术团队,明峰医疗成功研发、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T、PET/CT等一系列医学影像产品。其中,PET/CT被评为科技部《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2018)》中的国内首创产品半岛全站。
根据临床反馈,产品的成像清晰度比国外产品更胜一筹,而PET/CT的造影剂注射量比国际先进产品减少一半,这意味着大大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同时,公司产品成本和后期维护费用比国际同类产品低30%~50%,极大降低民众的医疗负担。
如今,明峰研发的医疗影像设备遍布国内各地,除了国内市场,明峰正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力争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合作,实现共赢半岛全站、共享。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振兴民族医疗设备产业,我们做到了。”在王瑶法看来,疫情过后很多事情需要赶超。第一阶段自主研发,虽然走得辛苦,但好在技术遥遥领先,创造了国内多个第一;第二阶段,从1到10的迈进,更多需要突破“卡脖子”难题,需要集中资源力量,减少行业内低端、同质化竞争,发挥合力,协同作战。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家需要静下心、管理者需要静下心,科研工作者更需要静下心。”王瑶法说。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