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全省人民瞩目的吉林省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协吉林省十三届二次会议正在召开,民生工作一直是“两会”期间群众关心的热点、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将召开两场民生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一场,我们邀请省发改委副主任刘日昊女士、省民政厅厅长肖模文先生、省住建厅厅长徐亮先生、省卫健委主任邢程先生,他们将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分别向大家介绍民生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2023年,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等十个方面50项民生实事,纳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推进,涉及31个中省直单位。各任务牵头单位高度重视、主动作为,通过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分工、保障资金投入、强化工作督导等系列举措狠抓任务落实。我委作为牵头抓总部门,按月跟踪调度,及时掌握情况,持续督促推进。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2023年民生实事任务已全部完成。如:促进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25.79万人, 完成年度计划的112%;零就业家庭实现
“动态清零”。社会保障方面,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均达到当地上年度城乡低保标准的1.68倍,城乡低保标准均达到省定最低指导标准。困难群体救助方面,对城乡低保对象、困难残疾人、特殊困难老年人、困难家庭疾病患者、特殊困难退役军人等群体进行帮扶救助;教育惠民方面,支持180所“互联网+教育”结对帮扶校信息化建设;支持100所普通高中心理辅导室建设。卫生健康方面,实现省内门诊异地就医免备案直接结算;为7080名适龄儿童开展免费牙齿窝沟封闭服务。环境保护方面,对全部103处农村黑臭水体点位进行核查,实现农村黑臭水体核查全覆盖。交通出行方面,新改建农村公路完工3175公里,改造农村危桥完工150座;改造客运班线条。文体服务方面,深入基层送演出2041场;配建并投入使用健身路径100套。城乡建设方面,改造棚户区1.99万套,开工改造老旧小区830个;新增24小时农村供水工程2335处,惠及179.44万农村居民。公共安全服务方面,新增放心消费示范单位1923家;优化升级反诈预警平台,降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发展成果。
2024年是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关键一年。按照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积极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群众小事’当作‘心头大事’,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在深入实地调研、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议、充分沟通对接、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会同中省直部门研究形成全省民生实事安排意见。主要考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项,重点选择百姓获得感强的实事。与往年相比,一些常规性工作没有纳入实事内容,安排更为精准务实。包括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惠民、医疗卫生、养老助老、文体生活、公共服务七个方面25项任务。涉及省民政厅、住建厅、卫健委等20个单位。
1.促进就业方面包括2项任务:实施“想就业找人社、缺人才找人社”服务创新提升工程,征集推送岗位40万个(次),有效破解重点群体“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建成规范性实体零工市场50个,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
2.社会保障方面包括5项任务: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确保不低于省定指导水平;为10万名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为1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救助恶性肿瘤、血友病、白内障、股骨头坏死等疾病困难患者1200名以上;对考入本科院校的困难家庭考生每人资助3000元,实现救助全覆盖。
3.教育惠民方面包括3项任务:支持300所中小学校“活力操场”建设;深入推进“求学圆梦行动”,资助2600名农民工、一线职工和产业工人参加学历继续教育;持续推进吉林省畜牧养殖大村大学生兽医培训计划,完成500个畜牧养殖大村兽医配备,对200名村兽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4.医疗卫生方面包括3项任务:为7000名适龄儿童开展免费牙齿窝沟封闭服务;为重点地区6000名新生儿提供免费遗传代谢病筛查服务;对500名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培训,实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边境县全覆盖。
5.养老助老方面包括3项任务:建设30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建改建合作助老餐厅和助餐点1300个;为8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6.文体生活方面包括3项任务:免费向学校困难学生和特殊群体发放惠民购书卡5万张,电子阅读卡12万张,提供优质纸质图书及在线阅读、论文查询、下载和听书、视频等服务;“送演出下基层”1820场;配建健身路径200套,建设多功能运动场26个、笼式足球场20个、健身广场5个。
7.公共服务方面包括6项任务:改造瓶装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阀、管”50万户;构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14项医保服务“乡镇可办”、8项医保服务“村可办”;改造客运班线个行政村的污水治理(管控);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百千工程”,在全省建立1100个法律援助联络点,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对85家为中小学校配餐的集中配送单位进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升级改造。
下一步,省发改委将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会同中省直有关部门,按照目标任务和工作分工,压实责任、密切协作,持续加大力度,不断提高民生实事的实施效果和完成质量,真正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2023年,全省民政系统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民政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为民初心,聚焦群众期盼,推动一项项惠民举措见行见效、一个个为民项目暖人暖心、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落实,为提升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交出一份厚重的民政答卷。
一年来,我们始终牢记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圆满完成了各项民生实事任务。2023年省民政厅共承担了6项民生实事任务。一是筹集救助资金47.1亿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88.5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612元和年人均5335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月人均1031元和749元。二是投入资金1亿元,支持建设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含老年食堂)102个、独立社区老年食堂95个,全省社区老年食堂达到549个。三是按户均807元标准向10.1万户困难群众发放取暖补贴,为困难群众温暖过冬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开展巡访关爱活动,走访老年人家庭108.40万户,采集123.36万老年人数据,八类重点居家老年人信息采集率达到100%;筹集资金1400万元,完成特殊困难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7000余户。五是积极开展慈善助医项目,救助困难群众股骨头坏死患者272人,超额完成年初工作目标。六是连续第21年开展“慈善救助圆梦大学”项目,向全省所有考上大学专科以上院校的困难考生(约2500余人)每人发放救助金3000元。我省有2名个人、1家企业在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中获得表彰,10个企业、5个项目和14名个人在首次举办的吉林慈善奖评选活动中受到表彰。
一年来,我们始终心系困难群众,凝心聚力兜牢民生底线。一是建立低收入人口排查制度和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147.7万低收入人口信息纳入数据库,临时救助困难群众15.5万人次。二是积极推进“智慧救助”模式,吉林市等地实现了救助事项“一网通办”和“指尖办”,在53个县(市、区)将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乡镇(街道),有效提高救助精准度和时效性。三是将符合救助条件的17.8万脱贫人口和1.25万三类监测群体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范围,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四是扎实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等救助活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群众近6200人次。五是完成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标(标准由80元提升至85元),累计发放补贴5.76亿元,惠及60.33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
一年来,我们始终关注“一老一小”,用心用情提升幸福指数。一是在全国率先出台《为老年人办实事清单》,明确了23项为老年人办实事项目。二是举办2023年吉林延边旅居康养项目全国推介会、首届老年美食节、2023年重阳节主题文艺晚会等活动,有效拓展养老资源、弘扬敬老爱老文化。三是举办吉林省第一届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积极打造“专业社工+儿童主任”精准关爱工作模式,全省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市)设立省级示范性培训和评估督导项目,儿童关爱保护能力有效提升。
一年来,我们始终聚焦群众需求,全心全意提供最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和最精细的相关社会治理。一是婚姻登记实现全省通办,国家和省级婚俗改革试验区取得初步成效;编制《吉林省2021-2035年殡葬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确定5个省级公益性公墓试点地区,引导群众节约集中安葬。二是培育发展“专精特新”社会组织1496家,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115个,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三是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经省政府批准,新设、撤销和优化调整街道21个。“乡村著名行动”全面启动实施,7个县(市、区)制定了乡村地名规划。
2024年,全省民政部门将继续围绕吉林全面振兴大局,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围绕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全力做好两个推动、助力三个战略、实施四大民政幸福工程。
一是推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吉林方案,统筹做好低保提标与扩围增效工作。全面推行救助对象综合量化评审指标体系,推广“智慧救助”模式,搭建“一网融合”救助信息平台,推动低保认定由工作人员“定性认定”向信息平台“定量核算”转变。二是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持续开展“阳光慈善”工程,全面加强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监管。完善扶持政策,推动落实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继续开展好慈善助医、助学项目,加大对特殊群体帮扶力度。
一是服务“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扩大老年产品供给,拓展旅居康养新产业,打造智慧康养新业态;依托长春市朝阳区国贸“喜事城”项目打造“婚俗一条街”,全力推动银发经济、甜蜜经济等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支持经济发展。二是服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推动完善健全老龄法规和政策体系,积极协调推进落实老年人出行、就医、办事等优待政策。深入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开展全省“敬老月”活动、老年阅读行动,切实增进老年人福祉。三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实施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创业就业、人才培育、扶弱济困、医护康养、社会治理、消费帮扶”等六大行动,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和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著名行动”,让“小地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
一是实施幸福养老工程。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及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新建改建1300个合作助老餐厅和助餐点,在2025年底前实现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60%的街道(乡镇)、社区老年食堂覆盖所有街道(乡镇)。二是实施幸福关爱工程。实施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及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推进“专业社工+儿童主任”精准关爱工作模式。三是实施幸福助残工程。推进全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融合行动,争取在2024年底前覆盖率达到50%。四是实施幸福服务工程。进一步拓展婚姻登记“省内通办”服务范围,争取尽快实现“跨省通办”。加快推进与群众安葬需求相适应的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补齐公益性安葬(放)设施不足的短板。
一是住房保障加快推进。2023年,全省棚户区改造开工1.99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1.34万套(间),建成棚改回迁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2.64万套,发放租赁补贴7万户。2024年计划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980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万户。二是“三大工程”全面启动。2023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我们抢抓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试点。2024年,长春市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2200套,改造城中村7860套。目前15个项目所需专项借款已上报国家部委审批。下一步,我们将指导长春市合理确定房屋征收补偿标准,做好安置住宅户型设计、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等工作,确保项目按时开工建设。三是逾期风险有效化解。2023年全省保交楼项目交付率75.6%,提前1个月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70%目标任务。2024年,聚焦长春、吉林、公主岭、农安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口径完成1.5万套交付任务,推动存量清零。四是灾后重建高质量完成。2023年受洪涝灾害影响,全省农村房屋共有7646户鉴定为危房,需要加固和重建的5529户已于10月底全部完工,剩余的2117户按照农民意愿,采取置换安全住房、货币安置等方式保障住房需求,实现温暖过冬。2024年计划改造农村危房3400户,新增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坚持“动态清零”。
一是燃气“阀、管”改造实现历史性突破。2023年更新改造燃气供水等老旧管网2030公里,免费为全省136.3万户管道燃气居民用户改造“阀、管”,累计改造362.4万户。2024年计划新建改造各类市政管网2800公里,改造瓶装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阀、管”50万户。二是排水防涝能力不断加强。2023年加快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各城市未发生严重积水内涝;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四平市海绵城市项目入选全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2024年将是我省集中建设城市排水防涝项目投资最多、力度最大的一年,申报国家排水防涝项目42个。将长春打造为东北唯一国家级城市排水防涝救援基地(全国8个)。四平市也将完成海绵城市三年示范期建设,为东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打造国家样板。三是城乡人居环境持续优化。2023年,全省城市人均公园绿地等指标首次跃居东北首位,在东北率先实现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地级城市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县级城市消除比例超过60%,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96%以上。2024年,将持续推进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巩固治理成效。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超过70%。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率达到98%。建设宜居农房4000户,持续提升农房品质。
一是老旧小区改造成效明显。2019年以来,先后改造6371个老旧小区,其中2023年改造830个,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城市面貌。2024年计划开工改造500个小区。聚焦“一老一小”,重点解决残疾人出行、停车难等问题。二是供热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今年采暖季,我们强化供热质量监管,建设省级供热大数据平台,实现主要运行数据实时在线监测。截至目前,全省热煤入库量983.3万吨,入库率90%,整体可用至3月末,达到近年最好水平。撤并整合取消17户小乱散和供热不达标企业,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2024年,着力实现两个保障、一个推进:即加大热源供应保障、供热设施设备保障;推进省级供热平台建设,监测面积达到全省城市供热总面积的90%。同时,制定《加强供热企业退出管理的办法》,明确侵害群众利益等5条高压线,对“黑心”企业从重处罚,直至清出市场。三是物业服务质量大为改观。2023年,全省建立“红心物业”示范项目446个,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达到63.8%。长春市专业化物业服务住宅面积占住宅总面积比重达到80.5%,其他设区城市达到70.4%以上。构建“1+20”物业法规体系。开展物业服务质量评价,公布“红黑榜”749户。2024年,通过采取物业企业党组织自建、联建等方式,推动符合条件物业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全覆盖。持续推动社区代管小区向专业化管理和业主自管过渡,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达到65%、专业化物业服务面积达到70%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制约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推动民生事项落地落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
在过去的一年,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视察吉林和关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昂扬奋进,砥砺前行,全省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向前发展,在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立足民生改善,民生实事任务提前超额完成。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2023年全省民生实事工作安排,我委牵头民生实事共3项,均提前超额完成。全省累计为7080名6-9岁适龄儿童实施免费牙齿窝沟封闭服务。全省累计为重点人群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613万余份,建档率98.48%。为项目地区6015名新生儿,提供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服务。
2.立足常态化疫情防控,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经受住了新冠、流感、支原体肺炎等重点呼吸道疾病的多轮考验。紧紧围绕“保健康、防重症”,调配资源,压峰缓疫,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医疗挤兑。科学持续开展监测预警、风险研判,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加强重点人群保护、药品和救治设备配备。有效应对季节性呼吸道疾病流行。全面加强医疗资源统筹,全面优化服务流程,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医疗秩序保持总体稳定。
3.立足高质量发展,强化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点专科建设等工作,努力实现省内各地居民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前,我省已有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7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6个,在全省形成主干有高峰、区域有高原、市州有高地的专科建设新体系。全省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到261家,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4家试点医院实行“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服务,进一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就医感受得到持续改善。
4.立足强基固本,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出台《吉林省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一手创新村医队伍培养管理方式,一手推进区域医疗机构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半岛全站。“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院校培养扎实推进,村医“积分制”管理深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省签约居民1500多万人,常住服务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超过50%,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80%,已脱贫人口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目前,全省以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为主要形式的网格化医疗联合体已经覆盖全省,建成网格化城市医疗集团22个,县域医共体5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扩面增至42个县(市),提前两年实现县(市)全覆盖目标。
5.立足“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得到充分保障。我们会同17个部门研究出台《吉林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托育服务,根据2022年底通报数据,我省千人口拥有托位数3.67个,位居全国第一名。实行省级孕产妇急救中心分片管理制度,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评估暨危重孕产妇救治演练现场考核,组织妇幼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我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深入开展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服务,目前,全省医养结合机构180个,床位数53655张;全省安宁疗护服务机构达104家,床位数1114张。全省所有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开设了就医绿色通道,72.33%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科,有23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2024年,我们继续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思“破题”之策,寻“解题”之法,行“答题”之道,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半岛全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1.以强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为目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药品采购、价格调整、医保支付、薪酬改革等领域政策落实。持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指导公立医疗机构首选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持续抓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保障群众临床用药需求。围绕行风建设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2.以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抓手,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4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开展8个国家级、1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遴选和建设工作。以66项任务目标为导向,督导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和护理管理工作水平。重点推进长春、吉林、四平3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工作,持续加强网格化医疗联合体的规范管理。
3.以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为保障,扎实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救治工作。加快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培训和实战演练,切实提高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做好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综合监测,统筹调配医疗救治资源,优先保障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诊疗需求。
4.以提高基层人才技能为突破口,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抓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和“千县工程”提升工作,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继续推进村医“积分制”管理。力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标准比例超过80%。重点做好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签而有约”。
5.以服务好重点人群为主线,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指数。指导各地出台相关奖补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关怀关爱计生特殊家庭。继续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严格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实施重点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项目。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安宁疗护服务,促进服务提质增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省发改委作为全省民生实事的牵头抓总部门,在民生实事的谋划安排上是如何考虑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实施民生实事作为民生改善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载体,不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省发改委作为全省民生实事的牵头抓总部门,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都组织谋划实施一批民生实事,全力办好办实办出成效,持续推动民生改善。
在谋划设计安排上,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注重普惠共享。统筹考虑城乡居民均等化、便利化等民生需求和感受,重点安排受益面广、与群众切身利益关联度高的基本民生事项。二是注重兜底保障。充分考虑低收入困难群众、困难学生、困难残疾人、困难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着力加强生活保障、助医助学等底线民生事项。三是注重热点关切。重点关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着力回应民意诉求。四是注重具体可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关注回应群众呼声的同时,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
为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我们努力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高位统筹。建立了党委政府统筹谋划、部门全面推进落实的民生工作领导体系。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民生实事的研究制定,省发改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地各部门重点突破、合力攻坚,推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二是坚持民呼我为。主动对接省人大有关委员会,听取意见建议,在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倾听群众呼声,聚焦群众关切。重点关注省长信箱、互联网+督查、民声摘报中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力求谋划事项更加精准。三是坚持突出重点。聚焦群众反应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重点选择百姓获得感强的实事集中推进。提高群众所呼与政府所能的契合度,政府常规性工作不纳入实事安排。对于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分清轻重缓急,通盘规划,分步实施。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借鉴学习浙江、广东、上海等发达省市和辽宁、黑龙江等兄弟省份经验做法,认真研究,充分考虑我省经济发展状况、财政负担能力、受益群众范围等情况,谋划符合我省发展实际的民生实事任务。五是坚持狠抓落实。将民生实事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部门绩效考核任务,推动各项实事落到实处。强化跟踪调度,实行清单化管理,及时了解情况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各项任务顺利推进。
2024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久久为功,会同各地各部门不断提高民生实事的完成质量,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中国日报:当前老年助餐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请问我省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具体举措?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让老年人吃上一口热乎饭是的殷殷嘱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吃饭是很大难题,在家里有时候做一次饭吃几顿,既不营养也不健康,更不安全。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建成社区老年食堂549个,服务群众564万人次。深受群众欢迎的长白县老年餐厅上了央视,得到了很大关注,长春市有几家老年餐厅都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对我们推动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助力。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将社区老年食堂建设纳入全省民生实事项目清单,省民政厅先后制定《吉林省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等文件,对各地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
二是抓好统筹推进,拨付养老服务补贴资金5427万元,加快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建设。指导各地利用公有闲置用房等资源,新建改建社区老年食堂200个;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中拓展助餐功能,老年人在这里活动、休息、娱乐、用餐,建成社区老年食堂168个;引导长春、四平、松原等地与社会餐饮企业合作,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老年助餐工作;与社会资源合作,建立了166个助老餐厅,长春盛宝粥铺专门开辟老年用餐专区,经过简单的适老化改造以及老年人用餐补贴,实现既不冲击现有社会餐饮的布局,又解决了老年人吃饭的刚需问题。
三是多种形式发展,探索形成公建民营、民建公助、邻里互助3种服务模式,确保社区老年食堂服务供给具备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下一步,将聚焦老年人就餐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普惠性、多样化为发展路径,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多元推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半岛全站、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逐步实现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持续发展。
一是构建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根据老年人口规模、用餐需求、服务半径和现有餐饮资源状况,制定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布局规划,城市按照“一刻钟”就餐服务圈合理布局,农村优先在老年人多、居住比较集中的村、组布点。通过“新建改建一批、完善拓展一批、社会合作一批、互助共建一批”的模式,推动各地助餐服务设施建设。2024年,全省新建改建合作助老餐厅和助餐点1300个,已纳入民生实事。
二是聚焦短板弱项精准施策。针对各地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整体工作基础薄弱等情况,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解决助餐服务需求。一方面充分做好老年助餐服务需求调研摸底,摸清各地老年人真实的助餐需求、就餐方式和价格承受能力,掌握已有的供给渠道、可利用资源和有效模式,推动服务合理布局,促进供需精准对接。老年人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另一方面指导各地整合利用好现有资源、现有设施场地、现有物流网络、现有信息平台,尊重群众意愿,探索各具特色、方便有效的助餐服务方式。聚焦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实施分类补贴,不搞一个标准,不搞相互攀比,重点加强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助餐保障,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
三是加强助餐服务保障。指导各地研究制定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老年助餐消费券、食品消费券。鼓励村集体收入用于本村老年人助餐服务。省级对公建民营的老年助餐服务场所给予建设补贴。对各类老年助餐场所根据提供服务的情况,发放运营补助。同时,加强税费优惠、房租减免、金融扶持、场地支持、人力支持,推动老年助餐可持续发展。
凤凰网:2023年以来,全省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请问当前进展情况如何,2024年有何计划安排?
省长胡玉亭多次批示,要求全力抓好落实。省住建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3年全面排查治理燃气安全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全覆盖开展隐患排查。共排查各类重点燃气企业、商业用户8.8万家。组织专班先后3批次深入燃气企业、居民社区、商业用气场所现地检查,督导整治落实。二是全方位补齐设施短板。共改造老旧燃气管网824公里,是2022年的3倍。开展管道燃气居民用户隐患整治,改造户内“阀、管”136.3万户,累计改造362.4万户,基本实现“动态清零”。新增15家管道燃气企业建成地下管网智能监测系统,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完成,累计完成56家,占比83%。三是全链条打击违法行为。聚焦“问题气、问题瓶、问题阀、问题软管、问题管网、问题环境”,从严监管处罚,排查燃气经营企业311家,召回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气液双相”瓶,对不合格燃气器具产品采取下架措施。检查运输车辆3706台次。四是全社会普及安全常识。全省组建宣讲队伍777支,开展集中宣传2727场,印制安全宣传模板394套,发放警示宣传单251万份。在吉林卫视黄金时段滚动播出燃气灶具安全操作、燃气事故应急处置短视频,普及安全常识。
2024年,全省将持续开展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印发《吉林省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落实地级以上城市颁发经营许可;指导各地对燃气经营企业开展评估,严格准入退出标准。二是进一步改造燃气设施。新建改造城市燃气管网800公里以上,改造瓶装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阀、管”50万户,力争实现动态清零;督导瓶装液化石油气餐饮等用户安装报警切断联动装置,力争实现全覆盖,全面提升用户端安全设施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采取现地宣讲和视频授课相结合方式,对餐饮等用气企业主要负责人全覆盖培训;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网络等渠道线上线下广泛普及燃气安全常识,全面提高每一户用气企业、每一个家庭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切实防范重大燃气事故。
吉林日报:近几年吉林省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上不断创新、出实招,一些经验做法得到上级部门认可,请简要介绍下我省在加强村医能力培训、管理和使用上有哪些做法及2024年我们省怎样继续做好做实这项基础性的卫生工作?
乡医队伍的稳定和能力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特别是新冠疫情国家调整策略,向乙类乙管过渡的关键时期,全省广大乡医队伍在医疗救治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以基层为重点”工作目标,着力夯实村级医疗卫生网底,保障农村群众看病就医。一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通过高职扩招专项,依托省内两所医学院校对4762名村医开展为期三年的高等教育培养,将现有村医学历提升和培训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规范性系统性地提升村医素质能力。他们今年年底将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后取得全日制大专学历,在参加国家医学资格考试方面享受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同等待遇。这项政策得到广大村医的拥护和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二是全面推进村医“积分制”绩效管理。2022年以来,我们依托全省统建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对村医承担的工作进行量化赋分,按季度对村医进行质量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协调财政筹措专项资金,为全省8760个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平板电脑,为推进村医“积分制”管理提供支持。三是定向招录乡村医生,进一步补充好村医队伍。三次定向招录村医1244人,极大缓解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尤其是边境地区缺少村医问题。我们依托省内医学院校和县级医院,重点对新招录的村医每年开展不少于30天的业务培训,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2024年,我们将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为工作重点,全面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适应新时代农村群众健康需求。一是会同两所院校,认真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院校培养毕业收官工作,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全覆盖。二是积极推广伊通县村医“员额制管理”模式,探索保障村医待遇有效落实的新路径,推动解决乡村医生待遇保障问题,真正实现乡村医生留得住、用得好。
央广网:为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吉林省民政部门将采取哪些安排和举措?
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文件精神,省民政厅将牵头制定我省具体措施,不折不扣把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具体来讲就是找准人、分好类、拓宽面,丰富内容、公开透明半岛全站。首先是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把需要救助帮扶的低收入人口找出来,纳入到监测中,进入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合理设置监测预警指标,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立即启动救助程序,形成“监测-预警-核查-救助”的闭环管理。采取自主申报、入户走访、数据比对等方式,
二是拓展社会救助惠及群体。按照低收入人口的困难程度分层半岛全站,根据救助项目分类,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提高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和精准性,充分发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的作用和潜力,将专项救助范围由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拓展至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比如低收入人口突然患重大疾病,我们将其信息推送医疗卫生部门实施医疗救助;比如低收入人口有住房需求,我们将其信息推送住建部门,拓展低收入人口各方面救助的综合效应。救助的核心层是低保特困人群,第二层是低保边缘家庭(突遇大变故,家庭成员有困难),第三层是临时遇困人群,我们通过分层拓展救助,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三是丰富社会救助供给方式。加快服务类救助发展,推动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为有需要的低收入人口提供稳定、可持续的访视、照料服务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这项工作涉及到切身利益,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持续
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综合治理,确保各项救助政策公开公平实施。
中国吉林网: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保障是我们卫健系统这几年重点做好的一项工作,我们也注意到,这两年每年都为省内重点地区新生儿提供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服务,请问做好这项基础民生工程有什么重要意义,2023年这项任务完成的情况怎样,今年我们将怎样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大家知道,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也是实现健康吉林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我们高度重视妇幼健康工作,将母婴安全作为妇幼健康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大力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持续保障孕产妇、儿童生存和健康权益。自2017年以来,我省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保持下降趋势。2023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再创历史新低。
实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服务项目,每年计划为白城、延边和白山等市州6000名新生儿提供服务。这一项目旨在尽早发现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患儿,早干预、早治疗,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项目范围覆盖全部8个原国家级贫困县。2023年6月,即为项目地区6015名新生儿提供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服务,提前超额完成当年的民生实事任务。
今年,我委将继续稳步推进该项目实施,通过制定印发项目实施方案,及时下达资金补助,开展培训与质量控制,定期调度进展并督促改进等措施,确保这项民生实事落细落实、保质保量完成。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