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设置了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半岛全站、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供有关高校在增设新医科专业时予以参考。这既是回答好医学教育时代新命题的要求,也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顺应我国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态势,促进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实然之举。
推动新医科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走好医学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只有建设好面向未来的新医科专业,培养出新时代的拔尖医学创新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个性化的现实需求,推动我国医学科技迈入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高校医科专业经历了一系列优化调整。本次指南发布的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是在2022年新一轮医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完成后的再次更新,分别在培养目标、主干学科、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位授予门类、修业年限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规范指引,实则是对加快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医学类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进一步明晰和细化,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融合性等显著特征。
就时代性而言,新设专业以科技发展和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直面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专业人才紧缺的现实问题,更加注重复合型医学人才的结构性优化和培养。就前瞻性而言,新设专业瞄准世界医学科技前沿和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蓬勃发展新趋势,以及数据科学催生医学产业迭代升级的新态势半岛全站,紧贴行业产业和新经济发展脉搏,不仅明确了知识、理论、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更明确了人才培养具体面向的行业产业领域。就融合性而言,新设专业中的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属于医工交叉融合,生物医药数据科学属于医理信交叉融合,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属于医理文交叉融合。同时,坚持守正创新,此次指南的引导性专业设置,进一步拓展了新医科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空间。
但是,由于新医科专业设置是一项具有高度复杂性、协调性、系统性的活动,涉及政府和相关部门、市场、现有200多所医学院校以及万千学子的未来等多方利益攸关者,并非一时之功。因此,要将引导性专业指南真正变成路线图和实景图,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稳慎推进,既要兼顾当前的主体利益,更要注重未来需求,既注重速度变革,更突出效率变革,真正使新医科专业设置同所需要的医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相适配,走实走深新医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之路。
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扎实推动新医科专业建设往实里走半岛全站。相关部门要通过学位点设置、招生计划分配、重点建设引导、建设资金倾斜等方式进行有机协调,避免部分医学院校“蹭热”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造成新的“结构增累”问题。
由于增设学科并非推倒重来,也不是做简单的加减法,这就要求各医学院校做好充分的论证和规划,广泛吸收医学科技战略分析专家、人力资源专家、产业战略专家和学术委员会的意见,明白到底增设什么、怎么增设,调整优化什么、怎么调整优化,既不能刻舟求剑“慢半拍”半岛全站,更不能匆匆上马“抢赛道”。同时,要注重院校特色医学学科的文化传承,根据院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和自然文化资源特点,精耕细作自身独具特色的传统优势医学学科,统筹冷与热、“高峰”与“平原”专业。既要激活传统医学学科的优势和潜能,更要回应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新增新兴未来前沿学科,形成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等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
另一方面,要强化系统管理半岛全站,扎实推动新医科专业往深里走。相关部门要抓紧制定新医科专业的评价标准和评估细则,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新设专业的动态调整优化提供精确画像和数据支撑,强化新设专业学科的质量监测和跟踪管理。各医学院校要根据增设和调整优化的学科专业加紧做好设施设备、师资建设等相关配套和迭代更新,科学设置好与新增和调整优化后的学科专业相匹配的课程模块,以新的课程群支撑新的专业群和学科群。要慎重推进新旧医学学科专业的渐次接转和迭代更新,特别要做好当下院校在读学生的交叉融合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人才市场需求。加紧研制新的学科专业科学评价方案,以新的评价为杠杆撬动院校整体办学活力,推动新医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建设创新路径。
(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