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医学不断向前发展,2023年也不例外。回顾这一年,我国科学家在传染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斯医学已经连续6年发布了年度医学十大学术进展。今年我们通过线最受瞩目的中国十大医学研究,研究内容面向中国学者在医学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这些研究在推进医疗实践、改善医疗质量方面具有最重要的意义。(注:本次排名顺序根据线上票选数量进行排名,若出现总分相同的情况,将按照投票序号前后顺序进行依次排列。)
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及周围神经。在2016-2019年间,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万例,随着抗麻风药物的出现,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多药物疗法出现以来,麻风已成为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尽管在治疗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但目前的干预措施尚不足以解决全球麻风新病例的数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王宝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王洪生教授团队合作,在NEJM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证实,单剂量利福喷丁(Rifapentine)对麻风家内接触者(即与麻风患者长期居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人)可产生显着保护作用,且比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利福平(Rifampin)预防效力持续时间翻倍。从此,预防麻风有了中国方案。
基因组数据在阐明传染病暴发的传播动态和地理来源方面具有越来越大的潜力。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方法使用从监测中获得的流行病学和基因组数据,使我们能够推断空间传播的历史,这种历史自然地嵌入在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中,作为传染因子在地理位置之间传播的记录。
来自复旦大学余宏杰教授在Lancet Microbe杂志发表了一项综述,该综述还描述了与测序技术、监测策略、数据共享和分析框架相关的主要挑战,这些挑战在近年来大规模基因组数据的产生过程中变得明显。最后半岛全站,该综述强调了基因组数据在地理来源推断中的作用,并阐明了这如何增强对暴发源的理解和分子调查。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具有气道高反应性的不典型哮喘。根据我国进行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国内约近三分之一的慢性咳嗽的病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咳嗽变异性哮喘对抗哮喘治疗反应呈现异质性,部分患者反应良好,也有少部分患者治疗反应较差或容易复发。因此,对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气道炎症特征及预后的观察,探讨其临床表型,有助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评估及治疗策略制定。
来自广州呼吸健康研究所赖克方教授团队牵头组织的全国多中心中国咳嗽变异性哮喘表型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后的临床、气道炎症与肺功能的变化,以期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评估和治疗提供依据。该研究第一作者为詹文志博士,通讯作者为赖克方教授,钟南山院士为研究顾问。
结果显示,咳嗽变异性哮喘不同的表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半岛全站、治疗反应及炎症免疫机制,有助于指导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个体化临床治疗。
STTT:万华靖教授团队发现RUNX1在急性肺损伤期间促进线粒体自噬并减轻肺部炎症
急性肺损伤(ALI)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展的重要因素,ARDS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越来越明显的是,在肺泡上皮细胞中保持线粒体健康对ARDS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线粒体自噬是一种旨在维持线粒体健康的细胞过程,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全面了解ALI过程中调节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因素,可以为未来ARDS治疗方法的发展提供重要信息。
来自四川大学万华靖教授及罗凤鸣教授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对RUNX1沉默的肺泡上皮细胞(A549)进行了RNAseq分析,发现参与线粒体自噬途径的基因的表达在RUNX1沉默的A549细胞中受到显著影响。在与线粒体自噬途径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中,有6种线粒体自噬衔接蛋白持续减少。
Nat Med:王璋教授等团队揭示环境污染通过呼吸道菌群紊乱影响呼吸健康指标
健康人体下呼吸道存在微生物群落——呼吸道菌群,其可受环境污染暴露发生改变,并对人体呼吸健康产生影响。下呼吸道样本采集的困难性为大规模人群的呼吸道菌群研究带来挑战。呼吸道菌群在环境污染暴露与呼吸健康中所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王璋团队联合广东省疾控中心林立丰、孙九峰团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关伟杰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人体呼吸道菌群介导环境污染暴露与呼吸健康的相互作用。该研究依托2019年广东省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对广东省6个城市/地区,18个社区,36个居委会,共3,800余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肺功能检查、身体测量、并进行了诱导痰样本的采集。研究结果发表在Nat Med杂志上。
结果发现,不同的污染暴露因素通过不同的呼吸道细菌或真菌群落发挥作用。其中,吸烟主要影响细菌群落,大气细颗粒物(PM2.5)主要影响真菌群落。基于呼吸道奈瑟菌(Neisseria)将人群分为两个亚组,其呼吸道症状评分与职业污染暴露之间的关联具有显著差异。相对于Neisseria-low亚组人群,在职业污染暴露影响下,Neisseria-high亚组人群呼吸道症状风险增加2.25倍,且职业污染暴露可能通过真菌菌群中曲霉(Aspergillus)丰度的增加发挥作用。
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可能出现症状持续,胸部影像学表现异常,肺功能受损,生活质量差。然而,由于病例数量少,随访时间短(出院后约3个月),研究的代表性和所提供信息的明确性不足。COVID-19出院患者的长期健康后果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来自国家呼吸系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张定宇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健伟等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Lancet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对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在中国武汉金银潭医院出院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进行了双向队列研究。所有患者都接受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以评估症状和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进行了体检和6分钟步行测试半岛全站,并接受了血液检查。使用多变量调整线性或逻辑回归模型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与长期健康后果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急性感染后6个月,COVID-19幸存者主要表现为疲劳或肌肉无力、睡眠困难、焦虑或抑郁。住院期间病情越重的患者肺弥散能力受损和胸部影像学表现异常越严重,是长期康复干预的主要目标人群。
主要作者单位:国家呼吸系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日友好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人类复合物Ⅱ是连接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两个重要的能量产生过程的关键蛋白复合物。尽管这些物种的CII的结构和机制特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人类CII的结构和机制知之甚少。
来自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贡红日研究员、饶子和院士、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高岩副研究员、广州实验室刘凤江副研究员共同通讯在PNA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解析了人源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 2.86 Å高分辨率的电镜结构,为其功能机制及相关疾病的理解和靶向药物的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肺栓塞(PE)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一起,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有很大比例的肺栓塞(PE)遗传性仍然无法解释,特别是在东亚(EAS)人群中。
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王辰院士、翟振国教授及左先波教授在BMC Medicine 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了汉族人群肺栓塞的新易感位点。结果鉴定出3个与PE相关的独立基因位点,包括已报道的基因位点FGG rs2066865、ABO rs582094和新报道的基因位点FABP2 rs1799883。先前报道的10个变异在该研究队列中成功复制。
NEJM:高绍荣教授团队揭示了妊娠早期感染SARS-CoV-2与胎儿反位的关系
内脏反位,包括全反位(右心)和部分反位(左心),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与正常器官发育相比,内脏组织是倒置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取消“清零”政策几个月后,医院通过超声波诊断出的胎儿内脏反位病例数量显著增加。
来自同济大学高绍荣、边杉、上海交通大学贺光及湖南省妇幼保健院Luo Yingchun共同通讯在NEJM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揭示了研究妊娠早期感染SARS-CoV-2与胎儿反位的关系。
结果显示半岛全站,从2023年1月到2023年7月共发现56例内脏反位,其中52例为完全反位,4例为部分反位。这一增长是在零COVID政策停止后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 (SARS-CoV-2)感染激增之后发生的;这一激增,最终估计影响了中国约82%的人口,始于2022年12月初,在2022年12月20日左右达到顶峰,并于2023年2月初结束。尽管无法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但观察表明,SARS-CoV-2感染与胎儿位置反转之间可能存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Lancet子刊:朱凤才教授等团队发现Ad5-nCoV异源接种可增强对奥密克戎亚变体的全身和粘膜免疫
Ad5-nCoV雾化疫苗是世界上首批获得许可的针对SARS-CoV-2的粘膜呼吸疫苗之一。然而,该疫苗的安全性尚未在大量人群中报道。来自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和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团队合作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Ad5-nCoV雾化作为异源加强剂在完成初次疫苗接种计划的成年人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此外,该研究还报告了雾化Ad5-nCoV在中国全国SARS-CoV-2 omicron变体爆发期间的保护水平半岛全站。
结果显示,13%的安全队列参与者出现不良反应。与灭活的COVID-19疫苗相比,雾化Ad5-nCoV作为加强剂的免疫原性显着提高,这表明在大爆发中对SARS-CoV-2感染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因此,雾化Ad5-nCoV的异种增强方案是安全且高度免疫原性的,可增强对omicron亚变体的全身和粘膜免疫。
东亚热带气旋的威胁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适应战略的一个关键原因。一些研究已经指出了热带气旋暴露与各种疾病发病率增加之间关系的一般证据。具体而言,热带气旋暴露对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有几种途径,例如细菌和过敏原扩散加剧,温度和气压急剧下降。虽然没有流行病学研究探讨热带气旋对东亚城市每日呼吸道死亡率的影响,但东亚是一个易受热带气旋事件影响的人口稠密地区。
来自复旦大学阚海东团队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为了评估热带气旋暴露对东亚国家日死亡率的影响,将6小时热带气旋结构数据集与东亚21个主要城市的日死亡率数据库进行了匹配。该研究使用分布滞后模型的准泊松回归评估了与最大滞后长达14天的关联。
该研究发现热带气旋暴露与呼吸道死亡率增加有关。14天累积相对危险度(RR)为1.20 (95% CI: 1.06-1.37)。这种风险在老年人群中比在年轻人群中更为突出。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死亡的风险也更明显,但哮喘死亡的风险不显著。总之,这项多国研究提供了东亚第一手流行病学证据,证明热带气旋暴露与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本文仅仅是2023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部分重磅级研究成果,相信2024年我国科学家会再创辉煌,取得更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