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11月17-18日,我国精准医学领域年度盛会——2023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之第五届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在广州隆重举办。论坛由广东省科协、广东省科技厅指导,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主办。会议立足于我国精准医学前沿技术发展现状,邀请到两院院士、国外顶级学术机构专家、国家级高层次人次,在为期2天的会期内,聚焦“创新精准医学,奋进科技自立自强”作精彩分享,多维度、系统性地梳理精准医学的前沿进展,总结近一年来我国精准医学发展成就,推进精准医学跨领域、多学科融合,引领、促进、规范精准医学应用,并对中国精准医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出重要的建设性建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奋进科技自立自强。
论坛开设《百家争鸣》和《科学头脑风暴》两大主题论坛,分别邀请1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领衔主讲,20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共话新时代精准医学科学前沿战略及组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与临床应用等热点,发表领域内众多前沿研究成果和经验,为中国精准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广东省科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范英妍,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总干事长刘平生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开幕式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炳刚主持。
据悉,这场汇聚精准医学领域的知名院士、业内顶级专家等专业力量的精准医学高峰论坛,迄今已举办5届,已经成为精准医学领域交流的高规格平台。每届论坛通过科研学者之间的深度交流,多维度、系统性地梳理了精准医学的前沿进展,总结近一年我国精准医学发展成就,引领、促进、规范精准医学应用,并对中国精准医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出重要建议。
本届论坛由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支持,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生物岛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粤港澳大湾区健康管理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精准医学分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广东省精准医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省科协精准医学学会企业联合体、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等单位共同协办。
在第五届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开幕同期还举行了2022年度广东省精准医学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现任会长侯凡凡院士、创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 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执行院长 蚌埠医学院院长翁建平教授、学会副会长、广州国家实验室副班主任冉丕鑫教授,为9个获奖项目颁发证书,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精准医学创新,促进精准医学研究和应用中不断进取,为建设生物医药强省再添新功。
在论坛首日《百家争鸣》主题论坛中,10余位院士、专家各抒己见,分享了精准医学的技术前沿进展以及对新时代精准医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是精彩观点摘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教授从创新的内涵与动力、创新的实践、创新人才的科学素质等三个维度出发,结合国内外近年精准医学的创新发展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向与会人员阐述了关于精准医学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见半岛全站。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会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教授从肾脏病领域多年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出发,指出目前我国肾脏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授了精准医学的内涵:预测、预防、个体化,并阐述了发展精准医学的要素:大数据、多组学、人工智能等研究技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协同研究平台;完整的疾病生物和医学信息网;包括临床医学科学家在内的人才队伍。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董家鸿教授讲解了精准肝脏外科范式与技术体系,提到精准肝脏外科关键核心技术包括可视化技术、可控化技术和可量化技术。该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破解肝胆外科领域系列技术难题,提升了复杂肝胆病的外科治疗效果,引领现代肝脏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与转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半岛全站、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院士介绍了关于肿瘤特异性circRNA编码隐肽的前沿研究进展。他指出,肿瘤特异性circRNA编码的隐肽可能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利用肿瘤特异性circRNA的疫苗接种可能是一种针对恶性肿瘤的有吸引力的免疫治疗策略。肿瘤DNA中CA重复序列产生的Z型结构通过促进DNA分子与cGAS的结合效率来触发cGAS-STING通路的过度激活,而富含CA的DNA片段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肿瘤疫苗佐剂。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主任陈志南教授介绍了AI驱动的生物医药研发近年来的增长趋势和未来方向。陈志南院士认为,在制药行业推广人工智能AI,主要目的就是实现降本增效,推动创新药物的开发,并以AI驱动首个全新技术的抗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进入临床,肺纤维化等在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难题为例,说明AI驱动智能赋予的新药模式出现将大大降低新药的成本,提高新药的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顾东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风险评估是心血管健康管理的基石,遗传风险评估能有效指导生活方式干预预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指导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管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建立第一代基于核酸的疾病靶向治疗技术的生物医药中国梦,阐述了关于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DC)的研究、制备与临床应用,并提出了健康中国时代需要发展分子医学半岛全站、建设临床研究型医院、创新产业服务大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东昕教授分享了目前食管癌基因组学研究的前沿进展。林院士指出,环境因素及其导致的基因组改变是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原因,其中TP53功能丧失造成的细胞周期和凋亡调控以及DNA修复异常是驱动食管癌前病变向癌演进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结果为深层次理解食管癌发生发展及其早诊早治和早筛提供了重要基础。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张泽民教授提到,其课题组以生物信息学数据整合为支撑,通过收集大规模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系统刻画了自然杀伤(NK)细胞在不同癌症类型和组织之间的异质性半岛全站,发现了肿瘤微环境(TME)特异富集、杀伤功能异常的NK细胞亚类,揭示了NK细胞与微环境中其他组分的潜在调控关系。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并以所属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为例,结合该院在感染病防治、诊疗的临床和研究工作中的亮点,阐述了开展医学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施路径。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昆翎医药联合创始人&CSO张丹教授在报告中围绕细胞与基因治疗(CGT)技术,阐述了药物研发面临的新环境以及细胞疗法临床开发的未来,并指出细胞治疗的发展需要走药物申报路线,同时非常需要大规模的CGT CDMO生产基地作为依托,来实现细胞治疗商业化生产的目标。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杜如虚教授以风趣幽默的风格为我们带来了近年全球热点Chat-GPT与精准口腔医学研究应用的报告。杜院士阐述了关于Chat-GPT与“盲人摸象”算法相结合,并研发各类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11月18日,在论坛第二天《百家争鸣》主题论坛中,20余位国家高层次人才等权威专家,围绕近年来多组学技术研究、分子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临床研究等在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基础研究、重大疾病预防及治疗等方面取得重大前沿进展、应用及成果推广展开深入探讨。
中山大学黎明涛教授以生动的言语向大家分享了基金申请的重要指导,指出在选题方面要重视相关科学问题/科学假说、创新性/意义、研究基础/预实验结果的内容。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刘高处长在报告中提到,科技伦理治理工作要加强相关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省区域科技伦理审查中心建设、科技伦理审查机构标准化建设、科技伦理人才队伍和教育、以及科技伦理与科技创新良性互动。
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张康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目前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研究的转化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包括数据结构、组合、互联等难题以及对应的技术和算力方面的挑战。张教授提出,从AI协助、AI赋能、AI与医生的互动与信任等方面来提供解决方案,并介绍了目前的研究进展。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院长邓初夏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类器官技术在肿瘤学的研究与应用。邓教授表示,类器官技术的应用方向可覆盖从基础研究、药物筛选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链条,并列举了在晚期乳腺癌、鼻咽癌及结直肠癌方面的具体应用。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林鑫华教授介绍了类器官技术中关于器官发育和稳态维持机制的研究、病毒传播风险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药物的开发等方面的进展。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所长刘明耀教授介绍了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的原理过程、临床转化研究中的痛点和关键要点、其团队研发的三种治疗策略及优异的临床结果。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勇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关于染色质方面的研究进展,他们开发了一个计算框架来系统地预测生物分子凝聚体的组分和基因座,并开发了一个预训练的深度语言模型来解析转录调节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杨跃东教授介绍了多尺度生物组学大数据融合和挖掘的新理论、新算法、新应用,包括图神经网络与知识图谱、多组学挖掘和蛋白质预测、药物设计平台及应用等。
北京大学药学院汤新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关于环状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和RNA靶向嵌合核酸药物的研究前沿。汤教授团队近期在应用核酸酶靶向核酸降解、环状反义核酸、载体自组装核酸药物的递送等方面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教授分享了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探索细胞及基因治疗疾病技术的前沿进展。魏教授团队近期利用腺相关病毒(AAV)将工程化的环状ADAR招募RNA(circ-arRNA)递送到非人灵长类动物及人源化小鼠体内,实现了长期、高效和精准的RNA碱基编辑效果。
西湖大学解明岐教授向与会人员报告了关于合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列举了多项关于细胞和基因治疗的技术研究前沿。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胡志远研究员分享了关于靶向多肽纳米探针在肿瘤循环细胞(CTC)检测和体内成像的研究与应用,并展示了相关成果,即通过纳米体内成像的非侵入方式对肿瘤循环细胞CTC进行检测,精准指导肿瘤进展评估,从而发现免疫治疗的机会。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主任科学家廖莎博士向大家分享关于时空组学的研究路线、相关技术原理和应用成果,重点提及了Stereo-seq的技术原理及在不同组织、单细胞中的应用与效果。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梁天骄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其加速器系统可以将质子加速打到靶上产生中子,有助于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半岛全站,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能运用这项技术能够看清蛋白质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
瑞金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王黎教授介绍了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学、工程目标与建设内容,并列举了如生物样本库等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及多项代表性成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张晓实教授介绍了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实体瘤的三项成就,同时提到了疗效评价和耐药问题、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梁两项瓶颈。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李晓江教授介绍了应用动物模型进行脑疾病研究,其中重点介绍在大动物模型上采用基因修饰的研究手段,并指出疾病相关蛋白的物种依赖性表达和功能可能与灵长类动物大脑中的特定神经病理存在对应关系。
浙江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秦樾教授介绍了肿瘤中乙酰化修饰的研究进展。秦教授主要开展有关肿瘤与炎症免疫相关性的研究,重点关注肿瘤转移干细胞中信号转导的表观遗传变化如乙酰化修饰方面的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内分泌科张惠杰教授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了以肥胖为重点的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强调在坚持限时饮食方案治疗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同时限制热量摄入的重要性。
西湖大学裴端卿教授向大家介绍当前精准医学研究热点——干细胞治疗的最新进展,其中提及了关于染色质重塑复合物NuRD在体细胞重编程的早期阶段参与关闭开放染色质的研究成果。
原标题:《【学会动态】第五届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在广州举办 全力推进精准医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