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回顾2020年,在清华大学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下,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医疗技术、学术科研、科学管理、教学培训、公益慈善事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从2021年1月20日启动的2020年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十大新闻” 评选活动,让我们再次回顾了一年来奋斗的点点滴滴,感受医院发展带来的震撼和惊喜。
成绩属于过去,新的征程正在路上,让我们不忘初心,携手共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实现医院建设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综合医院评委和微信公开评选结果,2020年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十大新闻”正式揭晓。(按时间排序)
张明奎院长带领心脏中心团队,成功为一位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心脏严重扩大、心功能不全半岛全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支病变)、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慢性肾功能不全右肾动脉狭窄的老年男性患者实施经导管植入主动脉瓣微创手术半岛全站。该手术的成功开展,为更多高危心脏瓣膜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出生1小时成功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造国内最小年龄和最小体重“双纪录”
4月22日,经心脏中心小儿科、产科、儿科、心脏外科、麻醉科手术室通力合作,为一位罹患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初生儿成功地植入一枚心外膜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标志着我院在胎儿心律失常救治方面再次取得新进步,创造了国内此类植入术中最小年龄(出生后1小时)和最小体重(2.4kg)的新纪录。
5月7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本次国内共有2163位学者入选,其中医学领域122人,我院首席顾问专家、心脏中心主任吴清玉教授再次入选。吴清玉教授已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榜单,在心外科领域排名第一。
5岁患儿恩宝反复晕厥,李小梅教授带领小儿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进行充分讨论,精心制定了外科手术和内科介入治疗的一站式杂交手术方案——第一步:外科实施开胸进行肌桥松解术,同时经心外植入心房心内膜电极;第二步:通过介入方法经心内膜植入心室起搏除颤电极及ICD。最终手术过程流畅、顺利。这也是国内接受双腔ICD植入的最小年龄,也是我院首创的杂交植入方法。
5.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到第一附属医院座谈,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化医院改革
6月29日,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来我院开展座谈,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化医院改革,并对医院公立医院改革相关工作作出部署。张明奎院长随后汇报了医院整体情况、疫情防控和医院改革的相关工作。他表示,医院将结合清华大学医学发展规划和自身实际情况,建设医教研防一体,学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大学一流附属医院。
9月2日,《中国研究型医院》杂志编辑部揭牌仪式在我院隆重举行。编辑部同仁将充分吸收各位领导和专家对办刊的意见建议并形成具体方案,按照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阵地、平台、窗口、名片”的办刊目标,力争将杂志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术期刊,为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增添光彩。
7.喜报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维燕半岛全站、曹亚坡和方群获“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
9月29日上午,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感染科主任张维燕半岛全站、感染管理处主任曹亚坡和感染科护士长方群获“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1月28日,北京医学会第五届北京医学科技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我院心脏中心《解剖矫治术治疗三尖瓣下移畸形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度“北京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9.心脏中心迎难而上 再攀高峰 ——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例先心病合并气管狭窄患儿的同期矫治手术
心脏中心在我院首席顾问专家、心脏中心主任吴清玉教授的指导下,由张明奎院长带领心外科团队半岛全站,成功完成我院首例先心病合并严重气管狭窄患儿的同期手术矫治,标志着我院心外科技术又迈上一个崭新台阶。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管狭窄是一类比较少见而且严重的疾病,需要技术高超的心外科团队、一流的监护团队以多科室通力协作。心脏中心屡次勇闯禁区,迎难而上,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温馨的护理,为众多复杂心脏疾病患儿带来“心”生!
我院心脏中心小儿科李小梅教授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李小梅教授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也用仁心大爱默默奉献,坚守着医者初心。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