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年幼时,李博宇就喜欢哼唱《龙的传人》,还随父母在北上广深等城市旅游,参观过宏伟的广场,也爬上了陇中的黄土高坡。
22岁的中国台湾小伙李博宇与湖南颇有渊源:其父祖籍湖南;母亲则是湖南湘潭人,1992年嫁到台湾。出生于台北市基隆路的他自小喜欢读书,爱好艺术。著名的诚品书店是他经常驻足的地方。
“很小我就看过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选集》与《论持久战》。”李博宇说,父母对大陆有深深的感情,十分重视孩子的世界观教育。年幼时,他就喜欢哼唱《龙的传人》,还随父母在北上广深等城市旅游,参观过宏伟的广场,也爬上了陇中的黄土高坡。
上学后,喜爱文学艺术的李博宇坚持绘画,并梦想着将来能够拥有自己的音乐专辑。每日4个小时的绘画,留下了数百张各国知名建筑的素描,却丝毫不影响他在数理化功课中拿下高分。他曾痴迷不少电子游戏,只为一睹其中美轮美奂的建筑风格。
然而造化弄人,有老师泼冷水:认为注重逻辑、设计概念和几何结构的他,不具有艺术天分,劝其“换个路子”。彼时,《乔布斯传》和《比尔·盖茨传》风行一时,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理念,让身为“果粉”和“微软粉”的李博宇醍醐灌顶。他决定选择私立大同高中的资讯科班进行学习。
2015年,李博宇好奇地聆听了关于现代电子商务模式的论述,成为一名程序员的冲动越发难以抑制。“我觉得台湾的硬件很强,像台积电、台联电都是世界顶级的,但软件设计开发远不如大陆先进。”李博宇说,老师们尤其赞同其想法,建议今后有机会到深圳去学习工作,因为那里有“最好的技术和工作氛围”。
2021年,李博宇来到位于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开始了本科求学之路。信心满满的他,却一度陷入困境。“台湾高中物理是不学电学的,我读的私立学校也没有教过导数。”连书都看不懂的李博宇深感挫败,一度灰心。
同学们不忍他放弃,纷纷施以援手。同学温智盛、何政霖多方辅导其高等数学,还大赞其“动手能力强”的优势,打气鼓劲。老师刘旺梅细心教其高数,多次夸他学习用心并时时给予鼓励。热心的老师郑洲顺也不吝赐教,帮其辅导数学建模。
受到各方鼓舞、帮助的李博宇定下心来,每逢上课便坐前排,晚上点灯熬夜,终于冲破了数学的难关。
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李博宇的优势开始显现:Java全班最高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数据结构等课程的成绩,也都位居班级前列。尤其擅长编写小程序的他手指飞舞,搞定了一堆诸如快递管理系统、数据统计系统的设计,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不少老师更是建议其参加相关赛事半岛全站,检验学习的“成色”。
2022年11月,在老师们的推荐下,李博宇和两位同学组队参加了中国高校大数据挑战赛半岛全站,以省赛一等奖的成绩杀入国赛。虽然最终只拿到三等奖,但这足以点燃这个台湾小伙的梦想。他开始瞄准更高的目标,准备与同学一起参加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赛。
今年7月,他参加了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的2023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来到国内知名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山河智能实习,当时公司正在打造互联网云平台,开拓新的技术方向,还从上海和杭州聘请了一批专才。
能跟随高手们接触学习新的技术框架,对他来说无异于一顿“饕餮大餐”。45天的跟班实习让李博宇收获满满。“他们技术先进,执行力超强,而且技术讨论氛围非常热烈。”他开始憧憬将来毕业后能跨入知名“大厂”,并笑言自此更有拼搏的动力。
从在大陆孤身一人,到逢年过节都有朋友做伴;从在校园都会迷路的“愣头青”,到北京旅游“百事通”……许玮辰说:“这里朋友多,机会多,是个适合学习和发展的好地方。”
“晚上睡不着觉怎么办?”“我常常感到腰痛,要怎么调理?”不久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许玮辰做客中国青年报推出的《青年茶座》视频节目。拍摄结束后,现场的嘉宾和工作人员向他现场“问诊”,请教困扰他们的健康问题。
作为一名来自中国台湾的00后,许玮辰从小深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身边不少人“吐槽”古籍晦涩难懂,他却捧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读得认真,“我不一定能完全读懂,但书中的内容总是吸引着我”。因为热爱,许玮辰在高考那年和父母商议,决定报考中医学。
“大陆是中医的发源地,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许玮辰选定专业后,决定走出台湾去求学。他也成了家里第一个来大陆学习的人。
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后,许玮辰好像找到了“梦想的栖息地”,他常常能和一些医学泰斗“面对面”。
在校园里,许玮辰还看到了中医文化的另一种魅力。大一时,许玮辰一时兴起,跑到国际班旁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入教室的那一刻,他呆住了,“教室里坐满了不同肤色的学生,大家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即将要上的课程内容”。
课堂上,授课老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马淑然,她用流利的英语向世界青年讲述着中医专业词汇和理论。讲台下,学生们认真做着笔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许玮辰的心里,“中医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交流的文化桥梁”。许玮辰认识到,学习中医不仅要治病救人,也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022年暑假,许玮辰在班级群里收到了“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组织开展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的通知,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通过交流学习来提升自我水平的好机会。下课后,他马上报名参与。
在这次实习活动中,许玮辰前往北京以岭药业的质检部实习,从取材、清洗、制作,到分装、物流,他全程体验制药过程,切实感受到“一粒药从生产到上市的不易”。
在校期间,许玮辰解锁了多重身份,除了认真学习中医知识,他积极参与学校各种社团,担任过学校港澳台交流协会会长、班级文体委员以及学院篮球队队长半岛全站,带领学部举办迎新晚会、协会招新、运动会统筹。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越来越多台湾学生受许玮辰影响,更好地融入大陆的学习生活中。
从在大陆孤身一人,到逢年过节都有朋友做伴;从在校园都会迷路的“愣头青”,到北京旅游“百事通”……“这里朋友多,机会多,是个适合学习和发展的好地方。”许玮辰说。
现在,读大四的许玮辰已经在医院实习,并常会利用周末时间跟着老师在门诊中观摩学习。当深受鼻炎困扰多年的患者,流着鼻涕、呼吸不通、满脸痛苦地坐在他们面前,许玮辰看着老师通过针灸等中医治疗手段帮助他们缓解不适。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他坦言:“他们脸上那一刻的放松,让我感受到了学中医的意义。”
父母也欣喜于许玮辰的成长。父亲腰疼时,许玮辰也会帮忙“扎几针”,缓解父亲的痛苦。他们常和许玮辰念叨,要在大陆好好学习,做一名好医生。
说起未来,许玮辰总会想起刚进校时那堂《中医基础理论》课。“我想在大陆做个好医生,也想向世界宣讲中医这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玮辰说。
在成都的这段学习生涯,这位台湾青年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也认识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和朋友。将来,他希望在大陆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天他第一次走进胸外科手术室半岛全站,亲眼见识了医生一系列娴熟的操作。楔形切除、牵拉内脏、淋巴清扫、伤口缝合……这些曾经只在书本上见过的抽象名词跃然眼前,变成了一个个具体而真切的专业动作。
“有点震撼。”当天傍晚走出医院的时候,黄彦熙对记者谈及了这一天的感受,“之前没见过实操,跟想象中的有很大区别。”他以淋巴清扫为例:怎样一点一点地找到淋巴结,并一点一点地清扫干净,在书上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实际过程中是很难的。
手术过程中,他偶尔会应老师的要求递手术器械。即便是如此简单的辅助性工作,也让这位正在读大四的医学生感到“责任重大”。
2020年,台湾青年黄彦熙考上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专业的选择源于他儿时对牙医的好感。黄彦熙说,小时候在台湾看牙时,那位牙医爷爷很和蔼,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口腔医学专业全国排名第一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在经历了3年的理论学习之后,今年黄彦熙进入了临床实习阶段,先是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科,后到内分泌科、胆道外科。10月23日这周开始,他轮转到了胸外科。
他解释,虽然自己是口腔医学专业,但是到这些科室的轮转实习也是必要的。黄彦熙记得,在内分泌科实习时遇到的一位病人,因为口腔里的囊肿而到华西口腔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血糖等指标异常,被怀疑患有糖尿病。转到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后,果然确诊了。
那次经历让黄彦熙意识到,其他科室的临床实习对自己从事口腔医学专业也非常重要,能培养临床思维、开阔专业视野。他说,口腔医学会涉及头颈部的肿瘤以及内外科相关的知识。
作为中国顶尖的医学院之一,华西汇聚了一批大专家。黄彦熙说,医学生实习时就能跟着这些大专家的团队实践、学习。他并不怯场,胸外科的那场手术前,他就大胆地向主刀医生请教了材料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他相信,自己提出的问题对大专家来说一定是非常简单甚至是幼稚的。但黄彦熙同时感到幸运的是,大咖老师们总是会耐心解答。“只要我们敢问,老师们就会解答。”他说。
从教室走进手术室,除了收获实践的知识和方法,黄彦熙感触更深的还是他到每个科室接触的“第一堂课”:“有病人来找你,你不能搪塞,知道的就回答,不知道的就告诉上级医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位病患。”
无论轮转到哪个科室,这都是指导老师首先给实习生们叮嘱的内容。黄彦熙说,这也让他想起了在华西口腔医学院开学第一课的授衣仪式:他们身穿白衣、高举右拳、面对医学生誓词宣誓。那一刻,他感觉人生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而在成都的这段学习生涯,也让这位台湾青年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他在华西认识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和朋友,今年暑假,他还参加了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的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
暑期实习中,他来到四川雅安,参观了牛碾坪万亩茶园、蒙顶山皇茶园、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听蒙顶山茶史,饮“蒙顶甘露”。那一刻,他觉得在茶文化方面,大陆跟台湾很像:台湾几乎每家都有一套茶具,朋友来了就会在客厅喝茶。
按照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培养计划,到五年级时,黄彦熙将进入口腔医院的科室轮转实习。未来,他计划报考研究生,朝着从医的道路再往前迈一步。更远的将来,他希望在大陆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江苏和上海生活多年的张逸星,已经完全融入了大陆的生活。在他看来,大陆科创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便利的生活环境,还会吸引更多港澳台年轻人前来发展。
1999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的张逸星,从小就随来沪做生意的父母到大陆生活,现在说话几乎听不出乡音。目前,他在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三年级就读,从事人工智能应用研究。
2021年,张逸星本科快毕业时,正值国内外人工智能应用发展大潮,这个新兴行业显示出的前景和潜力吸引了他。
“尽管本科期间我们的课程偏工程类,但老师依然会要求我们看一些前沿的论文,当时我就发现人工智能已经在工业界落地形成应用了,比如手机摄像头检测功能,就与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有关。”张逸星说。
硕士期间,张逸星跟随导师的研究方向,从事人工智能图像检索与行人识别有关的课题。
“图像检索可以运用在很多地方,比如我们在网上检索一段话或者上传一张图片,可以返回相关的图片;行人识别则是通过一张人的图片,返回和这个人最相似的其他图片。这样的功能,可以用于搜索引擎和安防摄像头。”张逸星说。
今年暑假,他参加了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的2023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在上海市科协的推荐下,来到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实习,从事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工作。
张逸星说,与在学校做实验时不同,实习所使用的平台是国产的。“包括芯片和搭建、训练模型使用的软件,全都是本土企业研发的,当时一家企业正在推进国产模型和算力平台项目,与上海超算中心开展合作,我们就参与其中。”张逸星说。
今年夏天,以“智联世界 生成未来”为主题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张逸星和同学们跟随实习老师去参观。“我们看了展厅、听了论坛,其中清华大学介绍AI语言模型的报告让我印象深刻。清华大学的ChatGLM2是完全自主研发和训练的,从好几年前就开始布局,坚持做相关研究——这可不是在ChatGPT火了以后才去跟进的。”
最近,张逸星刚刚完成了一项校企合作的研究课题答辩。这一课题是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的一个子课题,他和团队主要负责其中算法的调研、实现与集成部分,旨在为室内机器人提供感知和认知环境的知识库。
明年即将硕士毕业的张逸星,目前正在参加“秋招”,打算寻找和自己研究方向较为匹配的算法工程师岗位。
“我平时会在学校听学术会议或者企业报告,发现很多企业都在布局人工智能,包括一些初创的企业;行业内优秀的人才也特别多,许多‘大牛’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行业的就业、创业的机会都很多。”张逸星说。
在江苏和上海生活多年的张逸星,已经完全融入了大陆的生活,身边的朋友也多是幼时从台湾来到大陆的年轻人。
“在上海,学校里常有港澳台生的聚会,还有优惠的旅游机会,台胞证使用也越来越方便。实习的时候,我遇到很多第一次来上海的台湾大学生,他们很快就喜欢上了大都市的生活节奏。”张逸星说。
他认为,大陆科创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便利的生活环境,还会吸引更多港澳台年轻人前来发展。
或许因为妈妈是湖南人,余宛蓉特别爱吃湘菜,爱吃重庆火锅:一勺辣酱添在奶奶烹饪的菜肴上,她吃得开心,“就很够味”。
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读期间,余宛蓉回老家时,会专门往行李里塞“老干妈”辣椒酱。
“我特别爱吃湘菜,爱吃重庆火锅。哇,太爽了。”一提起辣椒,这个南方姑娘明显兴奋了起来。
在她的老家中国台湾高雄市,饮食的口味偏闽南菜系,讲究一个“鲜”字,较少食辣。或许因为妈妈是湖南人,余宛蓉的口味与高雄当地的口味略有不同:一勺辣酱添在奶奶烹饪的菜肴上,她吃得开心,“就很够味”。
如今,甚至连“老干妈”的辣度都已经满足不了她了。最近塞进包里的,是她自制的剁椒酱,用的是湖南特产的朝天椒。
作为家中的第二个孩子,余宛蓉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初她选择北上求学,一眨眼已经3年多。
“北京是很好的城市,北师大也是很好的学校,我喜欢北师大的学习氛围。”如今正在读大四的她不无感慨地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宿舍里6个人。第一次聚餐的时候,3个北方人用碟子吃饭,3个南方人用的是碗,地域差异一下就体现出来了。
“刚上大学的时候,数学专业跟我想象中并不一样,身边的同学都很厉害。”她说。
而在数学建模课程和地球气候与经济指标的相关公选课程上,她了解到数学在现实领域的应用。“我感觉,比起理论数学,我更喜欢应用数学,平时上课也是更喜欢比较偏应用一点的课程。”余宛蓉说。
今年7月,余宛蓉参加了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的2023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半岛全站,她的实习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实习方向是“极端天气气候预测预报”。
余宛蓉希望,实习期间能够在与数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岗位上,“了解和探究数学在气象学、量化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希望借助本次实习机会,结合实际探究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余宛蓉在申请中写道。
她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一次正式接触这样的研究所,里面的气氛‘很学术’。带我的老师给我安排了一个小任务,也是我第一次独立去做编程工作。”
她注意到,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有很多导师在一边搞科研,一边带自己的研究生。
余宛蓉去参加他们的组会。平时各有研究任务的学长学姐,会汇报最近的工作进展。导师跟其他学生就在旁边听着,然后提问题,再确定之后的工作内容。
余宛蓉始终在思考自己之后要选择的方向,尽管还没有最终定下专业,但她确定,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会更偏应用数学。
至于更遥远的将来,她的想法是,做一些跟数据分析有关或者算法编程相关的工作。
本科选择数学专业,在余宛蓉看来,是对自己“很有益处的”,尽管学习的过程很辛苦,但“学起来也很安心”。
在北京师范大学,余宛蓉也充分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她参加了国乐社团,穿着汉服演奏陶笛或洞箫,跟社团一起演奏《西游记》的片头曲《云宫迅音》。大一时,她在学校参加过全国港澳台学生中华文化知识大赛,同样是穿着汉服去的。
她听过一个说法,数学与音乐之间有相通之处,“都是基于规则和模式进行构造的”,不过,这个刚满21岁的女孩子,暂时还不想过多思考这二者的关联。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