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今天,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2022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暨2018-2022五年总科技量值”。相关榜单覆盖全国110所独立医学院校和设立医学学科的综合大学,以及全国1,644家三级医院半岛全站。此次医院科技量值涉及综合榜及31个学科前100位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于2018年首次创立科技量值(STEM)概念,并于2022年首发“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对比历年榜单,本年度医学院校/医院科技量值体现出以下多方面亮点。
在今日发布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被“点名表扬”。2018年度时,该院位列全国医院STEM综合榜第25位,次年升至全国第9位。到2020、2021年度,它一度跌出前十,但于今年重回全国第9。
此外半岛全站,该院的“2018-2022五年ASTEM”较上一年度亦有所提高,前进3位半岛全站、升至全国第11。ASTEM充分考虑科学研究的长期性特点,基于最新完善的指标体系,对过去5年的累积数据进行测算。它能更好地反映出,医学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稳健上升的科技实力。
根据榜单,本年度STEM医院综合榜全国前十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年度STEM综合排名也较去年有所提升,排名前进3位,升至第6。但其ASTEM下降一位,从全国第6降至全国第7。这或和其近年来综合STEM排名波动有关。此前4年,该院位列全国医院综合榜第10、6、7和9位。
科技量值榜单的评价体系会综合考量科技产出、学术影响、科技条件等3方面。2017年至今,相关指标体系占比发生显著变化。
其中,高质量论文、专利和专利转化、指南和标准、被国际权威指南引用论文等属于“直接科技产出”,权重从2017年度的37.6%,升至本年度60.0%。会上强调,这些指标是科技量值的重点。
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等“科技条件”指标比重从28.9%降至本年度15.0%。同期下降的还有科技奖励、人才称号、学术任职等“学术影响”指标。
相较于上一年度,心血管病学、呼吸病学、结核病学半岛全站、血液病学、肾脏病学等学科科技量值“三强阵容”保持不变。也有部分学科排名出现较大变动。
比如,本年度麻醉学科技量值前三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上一年度排名第二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跌至全国第6。
本年度消化病学科技量值前三分别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一年度排名第二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跌至全国第4。
上一年度在“内分泌病学与代谢病学”榜居全国第4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今年升至全国第2。
在31个学科排行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分别有15和10个学科,进入相应学科科技量值的全国前三。
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始终关注学术不端问题,不断加大惩戒力度,并将之作为完善、优化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在会上介绍说,本年度科技量值在以下五方面进行了优化:一是纳入参与制定国际医学指南的专家指标,反映我国医学专家的国际贡献;二是研发国际权威医学指南及引用数据库,汇集全球重要医学证据;三是区分高被引科学家角色,突出有实质贡献学者影响力;四是始终关注学术不端问题,不断加大惩戒力度;五是融合应用新技术,提高数据处理智能化水平。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在今天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科技量值响应国家科技评价改革要求,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对医学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了一定导引作用,但在优化科技评价方法、对标国际一流机构、客观量化部分科技活动方面仍存在可拓展空间。未来,科技量值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提升多源数据资源的整合与深加工能力,全方位立体化展示数据蕴含的丰富信息半岛全站,支持医学机构开展全面的、精准的科研管理。
从数据来看,我国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有长足的发展进步,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谓“量”增已至、“质”升可期。比如我国医学领域的高影响力学者仍然不足,高水平临床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影响仍然有限等等。我们需要加强对医学研究的关注,重视研究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大对科研诚信的倡导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推动我国医学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