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之一,直接决定新时代人才的劳动素养。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是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医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离不开医疗实践活动。《高等医药院校学生行为规范(试行)》对医学生提出“积极参加医护劳动和社会预防医疗工作,提高实践能力,了解卫生医药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医学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劳动教育实践开展的必要性。医学生的专业培养与劳动教育实践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品德高尚的医师。医学院校应立足医学特色及优势,抓好医学专业实践、医学服务实践半岛全站半岛全站、特色活动实践,促进劳动教育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推动医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见行见效。
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性,能够让劳动教育更有“技术含量”。医学院校应把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加强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提升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强化躬身力行,将实习实训融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连接课堂专业教学和社会生产需求的桥梁,是实现劳动教育“专业+”最有效的场景之一。医学院校应积极搭建“专业+”劳动平台,采用产教融合、校企联动等方式建立劳动与创新实习基地,通过专业实习、实践实训、毕业设计、就业见习,将劳动教育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在实践教学中锤炼医学生专业劳动技能,增强职业荣誉感,引导其践行“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医学生誓词。
强化创新赋能,将创新创业融入劳动教育。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半岛全站,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医学院校的劳动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尤其是新医科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发展运用,不断创新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大力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如,大力支持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引导医学生投身中国大健康背景下的区域向海经济建设等。
强化科研立项,将“项目制”管理融入劳动教育。结合最新的医学前沿发展成果,开展与医学相关的劳动实践研究课题,给予一定的激励和支持,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融入学科专业知识,课题研究由以往的“被参与”变为现在的“乐参与”,提升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动教育贵在知行合一。医学院校应积极抓劳动实践,在各项医学服务实践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劳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内涵。
促进乡村振兴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乡村是劳动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为劳动教育提供具体劳动情境;劳动教育又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其蕴含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价值,又能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医学院校应把劳动教育根植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积极发挥医学特色优势,利用医学资源优势,引导医学生下乡进村,“靶向治疗”精准健康帮扶半岛全站,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上好劳动教育实践课,助力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如,引导药学专业学生将科研技术带到田间地头,通过智力、人才和技术帮扶,开展药用植物组培技术开发、组培苗生产与栽培,构建中药材繁育种植科技创新体,精准对接中草药产业帮扶需求,以小药材撬动乡村大产业。
促进下乡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同向同行。医学院校应发挥好医学专业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医学生参加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免费送医送药送健康下乡。如,组织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到乡村中小学进行学龄期儿童龋齿防治。开设“菜单式”志愿服务项目,精准对接乡村和社区的需求“点单”,由临床带教老师带领医学生志愿者“接单”半岛全站,开展义诊、疾病预防知识宣传等具有医学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医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受教育、增才干、做贡献,树立服务奉献的劳动价值观。
医学院校应突出特色活动实践,促劳动教育个性化,努力培养德医兼修、理论厚实、技能突出、创新引领、担当有为,具有大健康理念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利用榜样精神激发内在动力。开展劳动模范医者进校园活动,打造“榜样讲堂”,让医学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榜样”,聆听劳模故事,增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乐于劳动的内在动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利用节日契机涵养劳动情怀。利用医师节、护士节、劳动节等节日开展专题活动,让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熏陶。如,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在清明节组织开展“缅怀捐献者,彰显医学心”主题教育,向“大体老师”默哀致敬;在国际护士节举行护士授帽仪式,继承和发扬南丁格尔忠于职守、科学严谨、甘于奉献的精神,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将中医药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组织医学生开展春植、寻药、识药、护药等劳动教育实践,传承劳动精神。(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